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天天讯息:和青春期孩子相处:陪伴是标配,共情是高配,那么顶配是什么

2023-01-27 12:07:16 来源:男孩派

青春期,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考验和蜕变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时候我们能做的,就是陪伴、共情和以柔克刚。

作者 | 可乐妈

作家麦家曾说过:

“青春期是一种危险,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,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。

我们作为长辈,只有一种选择,就是帮助孩子变成一朵花,抹平尖锐的地方,帮助他们度过最摇摆不定、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。”

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很多时候,考验的是父母的耐心、细心和智慧。

想要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时期,那么,陪伴、共情和“柔软”的智慧缺一不可。

陪伴是标配

青春期的孩子,比我们想象中更需要父母

曾被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,在书中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:

正当贾容韬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,上高中的儿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:

上网成瘾、成绩倒数第一、数次参与打群架、曾两度被学校劝退……

面对这个让人头疼的儿子,贾容韬打也打了,骂也骂了,可儿子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开始彻夜不归。

而这时,贾容韬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:

他毅然关闭了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公司,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,开始专职陪儿子念书。

儿子犯了错,他不再打骂吼叫,而是耐心沟通;

儿子邋遢不讲卫生,他就以身作则,每天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;

儿子不爱学习,他便每天坚持大量阅读,营造读书的氛围……

就这样,在爸爸的陪伴下,儿子渐渐戒掉了网瘾。

最后,考上了国内一所重点大学。

作家饶雪漫说过:

“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。”

青春期的孩子看似渴望独立,但实际上,他们的内心依旧渴望着被关爱、被陪伴。

只有父母听见了孩子叛逆背后的呼唤,才会知道用何种姿态与他们相处。

记得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:

一个14岁的男孩叛逆、厌学,父亲便辞职带着他自驾游遍了大半个中国:

父子二人从丹东东港出发,一路途径山海关、开封、西安等城市。

这段旅程不仅让男孩见到了更大的世界,也让原本矛盾重重的父子重归于好。

旅行结束后,男孩表示愿意回学校,从此好好念书。

《陪孩子走过青春期》一书中写道:

“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,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,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,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。”

经常跟孩子聊聊天、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、陪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……

用不了多久,你就会欣喜地发现,曾经那个懂事、贴心的孩子又回来了。

共情是标配

高情商的父母从不会一味讲道理

教育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一书中再三强调:

跟孩子讲道理,是世上最无效的教育。

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,道理不仅让他们感到厌烦,还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,让孩子朝着父母厌恶的方向狂奔而去。

在综艺《变形计》中,有个名叫郑子豪的男孩,非常喜欢玩游戏。

为此,做律师的爸爸很是看不惯。

一找到机会,就会滔滔不绝地对着儿子说教:

“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?”

“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,就像抽鸦片一样,玩物丧志。”

“你要搞你的学习,你只有学习搞好了,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。”

然而听得多了,子豪就学会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。

不仅对爸爸的话置若罔闻,反而愈发上瘾了。

其实,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少一点高高在上的说教,多一点“我理解你”的共情,孩子才有变好的可能。

电影《垫底辣妹》中,女孩沙耶加的妈妈就是一个擅长共情的家长。

当女儿付出了努力,成绩依然没有起色,崩溃大哭时,她没有像普通父母那样,说一些“你应该再努力一点”之类的大道理,而是温柔地说:

“如果觉得太累了,放弃也没有关系,你已经很努力了呀。”

当女儿不肯交出一起抽烟的朋友的名单时,她也没有说教,而是坚定地和女儿站在一边:

“这孩子不想背叛朋友,真是好孩子,对于这样什么都不说的女儿,我深感自豪。”

正因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做后盾,原本贪玩、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渐走上正轨。

最终,如愿考取了日本顶级学府。

就像《共情力》的作者乔拉·米卡利说的:

“如果没有共情,我们就无法相互寻求支持、鼓励、温存和爱。”

与其自以为是地向孩子讲道理、提建议。

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,体察他们的困难,好好理解、感受和接纳他们。

这样,孩子才能看到爱与希望,成长为我们的骄傲。

以柔克刚是顶配

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

心理咨询师王占郡曾讲过一件事:

女儿上初中时有点偏科,王占郡想帮助女儿,女儿却不愿意。

王占郡思前想后,没有勉强女儿,而是给她写了一封真挚的“求职信”。

他向女儿毛遂自荐,要当女儿的“学习顾问”。

如果女儿同意了,就要向自己支付一块钱的月薪;等女儿觉得不需要时,也可以随时解聘自己。

在王占郡“以退为进”的沟通下,女儿愉快地答应了,学业上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。

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:

“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,那么是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的。”

所以,面对青春期孩子的“攻击”,我们要做的不是硬碰硬。

而是以柔克刚,用退一步的智慧引导孩子成长。

有个朋友跟我说起过一件往事:

他上初三时,很是叛逆,三天两头地逃学:别人上课,他压马路;别人写作业,他在网吧酣战,有钱了还会跑到KTV唱歌。

有一天,他又大半夜跟几个狐朋狗友翻墙出来唱歌。

可没想到,去了一趟厕所后,他却突然脸色大变,二话不说就跑回了学校。

随后,更是像变了个人似的,开始发奋图强。

多年后,他才告诉我:

那天夜里,他在包厢的拐角处看到了自己的父亲。

原来,宿管查寝时发现他不在,便让老师通知了家长,那天夜里,父亲找遍了他常去的地方才发现了他的踪迹。

父亲本想冲进包厢将他带走,但又怕这样做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下不来台,反而激化了矛盾。

于是,父亲就一直守在门口。

看到他以后,父亲也没有打骂他,而是问他还有没有钱吃饭。

见朋友摇头,父亲塞给他100块,并对他说:

“你还小,别总来这种地方。

我就在这儿待着,等你玩够了,我陪你回学校跟老师解释。”

几句温和的话语,就让当初那个目中无人的朋友低下了头。

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全,冲动、叛逆、爱面子。

你手段强硬,他能比你强硬一百倍,跟青春期的孩子较劲,最终只会两败俱伤。

这时,比起强硬的逼迫,柔和的退让显得更有力量。

父母有了“柔软”的智慧,多一分理解,多一分包容,给成长留下了空间,教育也就有了出路。

电影《大河恋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:

“那些最亲近我们的人通常是我们最捉摸不透的,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爱他,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去爱我们不了解的人。”

对于青春期的孩子,很多时候,我们或许无法理解他们的冲动、易怒和敏感。

但我们仍然可以给予他们陪伴、共情和无条件的爱,与他们携手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刻,一起走向更加勇敢、坚定的明天。

毕竟,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,孩子能依靠的只有我们,家才能他们永远的避风港湾。

愿与所有父母共勉。

关键词: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陪伴是标配 共情是高配 那么顶配是什么

上一篇:
下一篇: